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总结

改革创新 提质增效 不断夯实气象现代化基础——2015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来源: bet8娱乐官网注册 发布时间:2015-08-13 字体:[ ]

同志们:
  2015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及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主要工作,部署2015年主要任务。下面,我代表省局作工作报告。
  一、201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4年,大事与难事叠加,喜悦与考验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省气象部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咬定目标,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部省合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召开了合作联席会议,确定了深化合作的5项重点任务,明确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十三五”继续共同推进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事项。年内,联合省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度全省气象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报告,全省综合评分较2011年同比提高6.8分。“十二五”六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截至2014年底,省级财政计划资金到位率86%。“十三五”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气象全面融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省委省政府文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7个,为历年最多。内容涉及智慧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多方面,气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融入度明显提升。
  气象工作首次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除依法履职、职能转变、廉洁履职等共性考核外,针对我局确定了职能工作目标11条、管理工作目标19条及创新创优工作目标。
  气象立法取得新突破。《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确定了我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原则和主要措施。12月30日,省人大还专门召开宣传贯彻座谈会。省局获得“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基础数据环境框架基本建成。统筹全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省级网络结构和通信机房改造,省到市网络带宽提升至20M,初步形成全省架构与结构一致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池。建成省级虚拟化云平台,实现省级网络资源集约式管理,硬件资源集约化率达95%以上。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数据标准规范体系进行复用和拓展,出台“统一数据环境库表命名规范”、“数据存储规范”等数十项标准或规范,我省基础数据环境标准化规范体系初步建成。
  精细化无缝隙预报业务初现雏形。融合短临预报系统与本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WAFS),研发了精细化优选集合预报技术(RIOF),根据实时业务检验,运用BMA动态权重等多种方法进行优选融合,提供0-168小时内更加准确、更为精细的客观化全要素天气预报产品,初步形成从短临预报到全球模式数值预报有效期内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产品链,时间分辨率达到短临10分钟,短期3-6小时,中期12小时,空间分辨率实现3×3km,重点地区达到1×1km。开发了基于TS评分、偏差分析等方法的精细化预报产品检验模块。
  气候业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改进了月内强降水过程预测模型,建成强降温过程预测模型。完善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平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江苏农业产量影响的客观化评估。研发水文模型SWAT资料处理与分析软件,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江苏里下河地区水资源影响的客观化评估。开发江苏气候动力诊断系统,开展了基于海温异常对高度场、水汽场和风场的诊断预测工作。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12项,完成6项;推动江苏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报系统本地化试验;完成三个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评估工作。
  综合观测能力不断增强。区域站全面升级改造为5-6要素,并完成场地规范化整治。新建交通气象站138套,气溶胶观测点10个,风廓线雷达7部,固态降水19个站。金坛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上综合气象观测平台完成专家论证。气象检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宿迁雷达选址、频点获得批复。组织完成南空战区航危报业务改革。我省获得第九届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三名。
  省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投入应用。坚持一致性和开放性相统一,对各种观测资料、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和预报业务系统进行规范统一、融合集成,实现了包括中短期精细化预报、短时临近预报、中小河流预报等业务在内的省市县三级协同交互分析制作功能。集约化技术在业务应用中得到展现,为精细化气象预报提供了丰富的监测预警和较为完善的预报业务功能。
  (三)深化气象改革全面启动
  谋划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成立了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制定深化气象改革的实施意见,基本确定了江苏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及具体分工、改革时间和推进措施。
  启动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复我省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改革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了5项主要改革任务和20项具体举措。年内,“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获批建设。获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6项。获得科技成果3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获得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4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6篇。
  探索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健全财政保障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动向省财政厅提交了改革建议。坚持试点先行,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受省气象局委托,南通市政府将市气象局纳入地方财政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镇江市将雷击风险评估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部署,依法对气象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事项、行政权力事项责任等进行了全面清理细化。建立了气象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明确气象行政审批事项8项。建立了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确定78项气象行政权力。建立了行政权力事项责任清单,明确13类66项具体气象工作职责和10多项公共气象服务事项。三项清单已经或正在由省政府审议向社会公布,将对明确事权、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四)各项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青奥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坚持“智慧气象、精致服务”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在思想、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做好青奥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构建了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立体综合观测网,全面提高了综合监测、信息传输和共享能力。依靠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开闭幕式和关键过程提供逐小时、精细到0.1毫米的预报。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为赛事及城市运行提供18类中英文气象服务材料1300余份,发送短信近30万条,发布工作报告104期。抓住青奥契机,培养和锻炼了以年轻业务骨干为主的业务科技人才队伍。青奥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达87.7分,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省委省政府及青奥组委的充分肯定。青奥气象服务获中国气象局2014年度创新工作奖。圆满完成国家公祭日和省运会气象保障服务。
  大气环境气象业务基本建立。系统谋划环境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全面融入省政府的政策、机构、项目和考核体系,组建了业务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雾霾和大气重污染数据库,构建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模型,完成2013年度江苏省霾监测报告。初步建立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预报业务系统、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系统。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落区精细到县、时效延伸到72小时。大气环境观测站网建设全面启动。与省环保厅联合发布全省AQI空气质量预报,13个市局也联合环保部门制作发布AQI空气质量预报。继续做好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完善灾害防御体系,省政府办公厅修订了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截至2014年底,13个市、65个县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13个市、66个县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4个市、55个县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3个市、65个县完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13个市、65个县的682个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2个县建成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县,31个乡(镇)建成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拓展信息发布渠道,自建、使用电子显示屏19831块、预警大喇叭15096个、气象信息服务站2084个,开通气象官方微博106个、微信31个,“指点天气”、“江苏天气”上线运行,中国天气通江苏版下载量326万,气象信息服务定制数404万,中国天气网江苏站访问量79万人次/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省市县初步运行,完成了12379特服号码备案。“江苏气象”“南京气象”官方微博分别被人民日报等单位联合评选为年度全国十大气象系统微博第三名、第五名。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5.6%。
  (五)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省局党组整改落实完成92%,建章立制完成93.8%,会议压缩22%,文件减少19%。开展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全省气象部门全面清理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开展气象服务优质年活动,形成信息服务、防雷服务、行政审批三大类15项服务规范。“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被省文明委评为江苏省第四批优质服务品牌。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件》,从严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提任处级干部21人,干部队伍知识、年龄、专业结构不断改善。规范开展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新进人员中,博士、硕士占67.7%,气象专业占80.3%。组织实施新入职人员个人发展计划和青年新秀培育计划。新增正研3人,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青年英才。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市县三级参公人员全部纳入地方培训计划,125人次处级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或中国气象局专题培训。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抓好制度建设,制定8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制定了落实“两个责任”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制定“两个责任”检查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抓住重点环节,强化教育,开展警示教育7次。确定对市局、直属单位三年内审计巡视全覆盖。按计划开展了专项和常规巡视。加强信访工作,坚持局长接待日制度,深入市县局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严格管理干部,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全省气象部门37个省文明单位开展与24个经济薄弱村的“城乡结对,文明共建”。完成了2013-2015年度江苏省文明行业和单位创建评选预申报工作。有序开展了“江苏文明单位在线”上线工作。气象行业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江苏省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北极阁气象文化系列活动不断丰富。举办了全省气象部门篮球联赛。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和工青团妇工作。省气象学会入选省科协十大示范学会。
  一年来,全省气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在此,我代表省局对全省气象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尚处在部署推动阶段,还没有明显成效和典型案例,气象干部职工主动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气象部门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气象部门公共财政保障深层次问题不少。

  二、关于当前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提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谋划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判断和省委、中国气象局党组的要求部署上来。要深刻认识当前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认真思考江苏气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新作为。
  (一)深刻认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对江苏气象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要求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江苏工作,也是江苏气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省气象部门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建设新江苏”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
  一要有新的思想观念。要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和“建设新江苏”的最新定位,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认清肩负的使命责任,实现理念思路新提升。
  二要有新的目标取向。要把江苏气象事业发展放到更大的坐标系中考量,放到“建设新江苏”中来对标,要丰富气象现代化目标内涵,更加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行业公认、百姓认可的气象现代化。
  三要有新的思路举措。要切实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既要用好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和放大优势,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拉长和补齐短板,更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攻难点,推动江苏气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深入分析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科学技术的新进步,江苏气象事业改革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明者因时而变”,我们要对这些阶段性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气象服务由单一主体、无限责任,逐步向多元主体、合理分工转变。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中国气象局党组作出了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提出要逐步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主体将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气象事业单位服务责任将由无限责任向社会合理分工转变。
  二是气象事业发展由规模扩张、粗放发展,向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转变。经过“十二五”的建设,江苏气象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应该说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观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在“十三五”乃至今后的发展中,要瞄准核心技术、关键能力,深化改革和全面创新,由以往的规模扩张粗放发展,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转变。
  三是气象事业经费保障由多渠道、多方式,向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简政放权的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都将对气象部门现有经费保障方式带来巨大影响,气象事业经费保障将逐步从过去的中央、地方财政和科技服务收入保障并重的多渠道、多方式,向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转变。
  四是气象事业管理由注重内部业务管理,向面向全社会法治化管理转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多元、开放、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对气象事业管理内涵、方式、手段等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气象事业管理将由过去的注重内部管理,向面向全社会法治化管理转变。
  (三)新常态新形势要求江苏气象改革发展要有新作为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江苏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现代化、业务科技体制改革等试点单位。我们江苏气象人要着力增强先行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提升标杆、取得实效、创造特色。
  一要探索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江苏实际,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主体多元化、管理法治化。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履行好气象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气象法规政策体系,依法细化气象行政权力、明确权力责任和公共服务事项,依法明确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二是要发挥好气象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在关系国计民生气象服务、在提供基本气象资料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二要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开放、融入、创新、发展”为思路,以业务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阻碍江苏气象业务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江苏气象科技和人才区位优势,推进以省科研所为主体,建立与高校及社会科技力量高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体制;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激励政策的引导作用,推进以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和科技专项资金后补助制度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气象业务体系,通过调整业务布局、改进业务流程、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省、市、县业务体制改革;四是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扩大开放合作,推进气象业务装备运行社会化保障机制改革;五是树立开放式的人才发展理念,推进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引进、激励机制改革。
  三要深化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要在做好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的同时,着眼改革和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水平。积极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形式,创新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稳妥开展全口径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试点。依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争取气象地方事权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现事权与支出责任统一。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
  四要推进气象法治化建设。要把强化法治思维放在气象法治建设的突出位置,养成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习惯和自觉,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要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职能制度化、法治化,推进各级政府在政策支持、项目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制度化、法治化。要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强化气象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气象事务管理规范高效。
  当前,全省气象事业与全国一样,改革发展的基本方略、关键环节、重要领域、主攻方向是明确的,“知者随事而制”,在推进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全省气象基层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智慧,我们期待各地各单位奋发有为,硕果累累。

  三、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全省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咬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不动摇,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为根本,不断夯实气象现代化基础。
  (一)进一步巩固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
  完善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联席会议精神,继续抓好合作备忘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工作落实。主动融入各级地方政府重要规划计划,抓好生态江苏、智慧江苏、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规划方案中明确的气象工作任务落实,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继续推动市县地方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落实修订后的省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修订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修订完善“江苏省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在保持指标体系连贯性的基础上,做好与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的对接,适应“建设新江苏”的要求,丰富指标内涵,提升指标质量。与省统计局联合开展进程监测评估,及时上报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根据评估结果,梳理短板,巩固已有成果,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
  加快“十二五”重点项目执行。逐一梳理“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批复要求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跟踪督查,及时组织已完工项目的验收和决算工作。加快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设。严格审核建设方案,从严控制建设规模,推进部分市局和县局业务用房建设。
  精心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进度安排。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找准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定位,全面分析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科学谋划、统筹设计,确定好对“十三五”发展具有推动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政策,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指导和协调,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地方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双重计划体制和财务渠道,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继续将地方财政保障经费额度列入目标考核。做实、做细部门全口径预算,推进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组织开展地方气象事权分类研究,努力促进地方财政对气象事权的财政支持;扩大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多种形式探索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建设。要研究梳理气象管理和服务事项,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探索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的途径和运行管理模式。
  (二)进一步做好公共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全面完成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建立、防御规划报批、风险区划编制等工作。启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试点。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主动对接各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进、规范全省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大城市气象志愿者队伍试点,推广气象信息员、志愿者管理平台和“指点天气”客户端。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逐步接入外部门预警信息;推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广播、电视快速发布机制。
  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加强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进一步优化职能分工和业务流程。提升敏感度,紧扣重要天气过程、重大社会活动、重要时段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天气气候事件,加强影响分析,主动做好服务。改进决策服务产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从气象预报预警向服务建议延伸。丰富决策服务形式,推广“江苏天气”决策服务客户端,试点开展微信决策气象服务。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考核和效益评估。
  强化公众气象服务。改进服务方式,巩固和发挥传统媒体传播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发展基于新媒体的公众气象服务,完成江苏气象4G移动客户端第一版开发,推广江苏天气网,提升省市县三级微博、微信服务水平。丰富服务产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服务需求,研发个性化产品,探索发展定制化的公众气象服务。寻找公众气象服务新的增长点,探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发展以位置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发布为显著特征的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
  深化环境气象服务。启动环境业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开展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研究,完善霾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AQI空气质量预报、一周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展望业务。开展全省空气质量预报检验评估和考核。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继续加强空气质量预报联合会商与预警发布工作,推进县级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空气质量预报联合发布。编制太湖蓝藻聚集风险等级区划,建立量化、分级的气象预警指标体系和数据共享、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加强城乡气象服务。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强化省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导和支撑反馈作用,加强关键农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推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开展农业物联网气象服务,启动农业气象观测物联网数据平台建设。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推进“三农”服务专项建设。探索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编制全省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开展城市积涝预警业务等城市气象服务业务试点。结合江苏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的思路和模式。
  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交通气象服务客户端,实现全省公路交通气象实时监测、精细化预报和分级报警,探索推进铁路、水运及城市交通气象服务。落实与海洋渔业部门的合作协议,建立海洋气象观测站网共建共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合作建立业务平台,联合发布海洋气象预报。完善与电力部门和电力企业的应急联动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电力保障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推进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形成全省性、全行业覆盖。
  稳定气象科技服务。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品质,稳定服务规模,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继续严格执行15项科技服务规范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开展“防雷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回访,进一步规范防雷技术服务市场。提高防雷检测、验收等气象科技服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制定《江苏省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全省气象服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会议精神。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布管理平台,建成省级气象服务产品库、江苏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和江苏气象为农服务网。启动苏北、环太湖、宁镇扬、沿海人影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建成省、市、县三级空域申报系统、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启动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现有各类气象服务业务规范与流程,规范服务产品形式和发布渠道;探索服务标准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开展全省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公共气象服务综合考评。编制全省气象服务品牌发展规划,突出新媒体和专业气象服务逐步打造“江苏气象”服务品牌。组织开展全省气象影视业务竞赛。
  加强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加强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推进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向市县两级延伸,完善数据和应用高度协同、快速交互订正功能。优化省市县业务布局,建立省级精细化、格点化、无缝隙、一体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构建省级多类型、全要素的气象预警、预报、预测产品库,在市县级开展精细化预报订正试点,开展底层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精细化预报检验方法,开发检验平台。完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及预警信号发布办法。完成沿岸海区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建设,开展海雾预报业务,建立并开展海洋气象中期预报和格点化预报业务。推进江苏省现代气候业务服务平台2.0版本建设。开展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本地化释用工作,建立精细化的强降水、强降温过程预测业务。整编极端气候事件历史资料序列,进行江苏省雾霾历史资料订正与序列重构。研发典型区域极端天气候事件过程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完善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报系统,继续加强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气候变化对江苏粮食生产影响评估系统。编制完成《江苏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完成青奥会气象服务技术总结等汇编工作。
  加强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调整优化站网布局,规范区域站命名,明确每个乡镇有一个代表区域站。继续开展气溶胶、大气成分等观测布点,市级开展反应性气体和相关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县增加气溶胶观测点,完成金坛基地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推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太湖等生态气象观测,加密布设湖泊自动气象观测站。继续开展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探测设备建设。完成宿迁新一代天气雷达、“风云三号”直收站建设。启动无锡气象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加强局站分离台站自动化建设,安装双套新型自动站,改革业务流程,开展无人值班试点。建成国家级台站自动降水天气现象仪,开展云、太阳辐射、酸雨在线观测等自动观测试点。加强探测设备计量检定业务,全面实现国家级自动站传感器实验室检定,逐步开展区域自动站检定或标校。建立气象业务运行社会化保障配套制度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区域自动站社会化保障。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建设。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理念,加强信息网络和资料加工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全省二期网络优化工程,搭建全省高速环形全网状备份网,实现全省网络统一运维管理。推进全省气象云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硬件资源支撑和集约能力。建设灾难应急备份中心和全省安全监控平台,增强系统容灾和安全防护能力。继续推进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构建精细化无缝隙预报产品数据规范,继续加强与CIMISS系统整合对接。加强资料共享,制定资料应用管理制度。启动观测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MDOS、ASOM等平台集约化监控管理。继续整编基础资料和元数据,稳步推进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按时做好历史实时一体化业务。开展新型探测资料应用研究,完善基础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初步建立快速质量控制业务流程。
  (四)进一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江苏气象科技区位优势,引导和利用南京气象高校优势资源开展核心任务协同攻关,聚焦精细化预报目标,编制“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创新工作和管理机制,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力量,着重构建我省精细化、无缝隙天气预报业务体系。推进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金坛基地建设效益,加强野外科学试验,提升交通气象科技内涵。全面修订科研管理办法,规范申报、验收和评奖流程,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基金管理制度。改革以业务和应用为导向、分类考核、客观量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进科技激励制度,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主动对接地方科技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专项资金后补助制度。
  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业务科技带头人培养制度,修订业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组建“精细化预报及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气象数据及观测业务一体化平台”创新团队。用好中国气象局、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加强青年英才、正研级专家、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人选的培养、推荐力度,努力形成由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新秀、新入职人员组成的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岗位培训的系统性,注重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和有效激励机制。改进评价评审办法,创新组织手段和评审方式。探索“双聘”、“双跨”和“双建”的运行机制。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法治化建设
  打造气象法治环境。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认真宣传贯彻《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提升全社会依法保护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认知度,抓好相关文件的制定和清理,促进气候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公布实施《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单位能力确认管理办法》。推进《江苏省气象设施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立法调研进程。
  坚持依法履行职能。做好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权力责任清单的编制和梳理工作。建立完善审批流程和制度,实现部门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活动向服务窗口集中、审批过程向主办处室集中。加强审批制度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的监管。完成“一库四平台”年度建设任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根据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加强全省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探索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气象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发展各类气象行业协会,健全社会组织监管和自律制度。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综合考评体系,有机衔接省政府绩效考核、中国气象局目标、气象现代化指标。加强督查督办,做好重点工作、重点任务的落实。加强预算管理,抓好预算执行,强化绩效考核。推进管理信息共享,加快全省综合管理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成省局门户网站改版,强化政务信息公开。进一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明确各级、各层的职责和责任。完善省级宣传科普工作机制,做好人员选配和组织、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精彩地讲好江苏气象改革发展的新故事。
  (六)进一步加强部门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加强纪律建设,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从严治党秩序。落实党建工作考核,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反对“四风”,加强监督检查,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为抓手,层层传导压力、分解责任,推动责任落实。按照省局党组“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组织检查考核和追究问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涵。落实惩防体系建设任务,稳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依法依纪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加强信访举报和控告申诉的受理、核实和处置。进一步加强审计和巡视监督,强化审计、巡视结果的应用。
  从严选好管好干部。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把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好干部标准,以最讲认真的态度和钉钉子精神抓好干部工作制度的执行。着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人用人动议关、考察关、程序关,把干部选准用好。全面客观考察干部,突出人岗相适、以事择人。加大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监督力度。做好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持续做好干部个人事项核查工作,对拟提任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转任重点岗位人选进行上报核查。对违反干部任用标准程序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双先”表彰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
  加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部门文化建设的核心,彰显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作用。深化部门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城乡结对,文明共建”任务,推进北极阁系列气象文化品牌建设,开展全省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等岗位建功活动。把机关作风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认真负责、勇于担当、能力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和谐的气象队伍,推动全省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